2016年,广告策划人不要踩这些“地雷”
听惯了品牌与广告商“应该做什么”,也让我们来瞧一瞧2016年“不应该做什么”,避开品牌推广与营销的三大雷区。别一不当心就“粉身碎骨”了!地雷一
洪水猛兽一般的广告
广告的拦截与可见,都是广告过度依赖短期利益而大量投放的结果,以量取胜并非数字化营销的长久之策。既然消费者可以选择忽略广告,品牌和广告公司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,创造值得让消费者花费时间的营销战役。
Sara Wood曾在她的“广告生存启示录”里指出:“你可以购买广告浏览量——但分享才是衡量倡导性广告的黄金准则”。为了获得消费者的分享,广告行业首先必须 重塑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,这意味着广告需要少一些“可怕的广告追踪”,多一些真正维系消费者的情感纽带。《Dazed》杂志的首席商务总监表示赞同。他认 为我们应该“投入积极的贡献,做一些特别的事情”来吸引消费者。
地雷二
盲目选择平台
当你发现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群体的应用软件或者网站的时候,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利用这些平台提高你的品牌曝光率。但你需要考虑的远不止于此,你应该深刻了解 到,如果这些平台上既没有你的消费者,也没有同消费者对话的理由,那么在热门视频网站或社交网站跟风不过是白费力气。
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新技术领域的投资。当我们正在为VR虚拟现实在“讲述故事”上的潜力兴奋不已的时候,必须同时意识到这项技术仍需要被广泛接纳。任何新 事物都需要大力推广。“我不认为这些工具足够成熟,而且受众和广告商的需求始终不确定,”《经济学家》副主编Tom Standage说道,“这有点像1994年万维网出现时的情景:原始而尚未开化,但是很有前途,充满希望。”
地雷三
“低估消费者的智商”
正如被一些平台的用户基数所吸引,品牌热衷于与那些在社交平台、视频网站开拓大量忠实粉丝群的年轻内容生产者合作。但这同时也引发了很多问题,首先就是你的付出可能与回报不成正比。
“基于观众数量而衡量‘网红’的价值是错误的”,一家广告公司CEO如是说,“如果你购买有几百万粉丝的红人,很大一部分粉丝可能都是虚假数据。僵尸粉到处都是,这是个很大的问题。”
其次,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如果是内容或数据是伪造的,就会触发目标消费者第六感一样敏锐的直觉,从此以后他们不会再关注该品牌与网络红人。正如前文提到的两点,广告的重点不是追逐数量,而是创造真正有影响力、值得消费者花费时间的内容。
谈到真实性,这里也有一些思考。2015年,有160多个品牌在传达信息的时候使用了网络流行语,用“通俗易懂”,或者说许多人看来垂死挣扎的方式讨好新 生代消费者。而问题在于,当一个流行语变得太过主流,主流到连品牌都可以运用自如时候,每个人的耳朵都厌倦了再听到这些词语。
品牌经常花费大量精力把自己包装成‘年轻人’,但却往往事与愿违。品牌可以把这种行为当作是跟随潮流随机应变,不过他们也应该开始意识到这么做不一定管用。所以在2016年,我们可以期待品牌减少一些愚弄年轻消费者的小把戏,多一点与消费者真正的交流与互动。